双生水母

Diphyes chamissonis   Huxley
   

  252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特征
多营养体期:前泳钟体长8.2—15.Omm。为五角锥形,顶部钝圆,表面有5条纵棱,所有各条棱在泳钟顶部汇合,棱的下端约1/4处有小锯齿。泳囊口缘有1个背齿和1对侧齿,干室深,约为泳囊长的1/2,体囊略短于干室,其形状有变化,有棒状、细条状、椭圆形。体囊顶部不到达泳囊顶,末端有金黄色的油点。
单营养体期:由叶状体和生殖泳钟组成。叶状体桃状,背面弯弧形。叶状囊粗棒状,末端有金黄色油点,生殖泳钟呈不等五角锥形,泳钟口板下缘稍凸出,泳囊顶端侧面观宽大(图58)。

生物学

生活习性 本种数量很大,北自江苏近岸、南至北部湾沿岸水域皆有分布,为我国海域管水母优势种之一。
这种水母在东海昼夜垂直移动现象随着不同发育期、不同地区和时间而有变化。在东海近岸水域昼夜皆出现在0—50m水层,昼夜垂直移动不明显;在厦门港(1、10月)这种水母单营养体期也表现昼夜垂直移动不明显,它们基本上分布于上层,不随着昼夜光度的变化而移动,而多营养体期(10月)有“白天下降,夜晚上升”节律;在浙江近海(8月)单营养体期没有明显昼夜垂直移动,主要栖息于表层,而多营养体期具有“傍晚上升,清晨下降”节律。10月,两种不同发育期均有“傍晚上升,清晨下降”的节律。在南海主要栖息于100m上层,冬、春出现于南海北部沿岸,数量多,仅在春、夏见于西沙群岛表层水域,但数量较少。

国外分布
其它信息

采集地点 江苏近岸,1960年4月,于明在等;浙江沿海各地,1960年1一12月,陈伟等;1962年1—12月,洪惠馨等;东海(123°00′E—30°30′N),1976年6月,高尚武等;南海北部近岸,1960年1—12月,王金台等;西沙群岛的珊瑚岛、永兴岛、石岛、东岛等,1978年6月,洪惠馨等。